【前言】
能不能算是中国历史上最难让人起来反抗的皇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存在了差不多320年,有5位皇帝先后掌权,包括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不过,尽管这个王朝时间不算短,但几乎没怎么发生过成功的叛乱。说起来,宋朝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最难造反的朝代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套特别的政治制度。
【武将地位低下,难以掌握兵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推翻了后周,自己建立了宋朝。由于是靠兵变当上皇帝的,他很清楚军权有多危险。为了不让自己的王朝也发生这样的事,他想了好多办法来减少武将的权力。
赵匡胤让武将们放弃军权,回老家待着。同时,他特别推崇文官来管理国家,武将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文官。这样一来,宋朝的武将就很难管住军队,也就没法起兵造反了。就拿朝廷里的大将狄青来说,他在和西夏的打仗中立了大功,但这也让文官们非常嫉妒。文官们找个机会把狄青发配到了偏远地方,结果这位大将最后郁闷而死。
赵匡胤心里明白,要想成就大事,就得有远大的志向和全面的功绩。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武将和军权对皇帝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所以,他一当上皇帝,就开始想办法削弱武将的力量。最重要的一招,就是让武将们“回家种地”,也就是放弃兵权,回到老家去务农生活。
在赵匡胤软硬兼施下,许多武将只好同意回乡种田。他们有的揣着打仗赢来的金银财宝回家,有的则两手空空,回到老家种地过日子。虽然有些武将心里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对抗朝廷的势力。赵匡胤这一手,确实让武将们的力量大减,没了起兵造反的兵马和本钱。这样一来,也给宋朝后来的军队稳定打了个好基础。
在减少武将权力的同时,赵匡胤也在增强文官的力量。他恢复了科举考试,让更多的文官有机会进入政府的关键部门。这些文官占据了重要的岗位,掌控着国家大事。相反,武将要想升职就得靠战场上立功,但在这个重视文化轻视武力的时代,这非常不容易。所以,武将的地位比起文官来要低得多。
宋朝时,文官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就像狄青这个人,他在北宋中期打西夏时立了大功。但可惜啊,这么好的势头没持续多久,这位大功臣最后还是被文官们给坑了。文官们说他想造反,连赵匡胤的后代也开始不相信他,最后把他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狄青在老家,离权力中心远远的,最后心情郁闷地去世了。狄青的事就是宋朝看重文官、轻视武将的一个例子,显示了文官对武将的打压和危险。
【文官主政,武将受制约】
赵匡胤的努力下,宋朝变成了文官掌权的局面。许多文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他们在政治上有了很大的发言权。而这时候,武将要想升官就得靠打仗立功,很难跟文官较量。
在文官的看管下,武将的行动和说话都得小心,不容易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只要武将稍有不听话,文官们就会立刻动手,要么把他调走,要么关起来,免得以后出问题。有了文官管着武将这样的规矩,宋朝里面就很难出现割据一方的军阀了。
从赵匡胤那时候起,宋朝就走了重视文化、轻视武力的路子。科举考试,这个当官的途径被整得更好了,很多读书人都进了朝廷和地方的官府,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官员圈子。这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官员,通过考试发了迹,有了实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和皇帝绑在了一块儿,一起支持和维护这个制度。
文官集团掌控大局,让武将们在政治上很难有发言权,参与度也低。想通过打仗立功升官,对他们来说更难了。所以,武将们只能听从文官的指挥和安排。这跟秦汉时期军人能参与政治的情况大不一样。
文官团队能管住武将,靠的是他们严明的规矩和强大的监督能力。这都得益于中央集权的制度。一旦武将不听朝廷的话,文官团队就会马上行动起来,向皇帝打小报告,要求对武将进行惩罚。宋朝时,这种监督军队的机制运转得很顺畅,让皇宫卫队和地方的军队都没法对皇权构成威胁。因此,文官才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掌控着军队,这也是宋朝能长期统一的重要原因。
【中央集权,地方势力薄弱】
宋朝搞了个很严格的中央管得多的制度,里面有科举选官、三司管钱、禁军守土这些规矩,都是为了能让中央更好地管住地方。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官员和那些藩镇就很难有机会变成能跟皇帝对着干的势力了。
同时,宋朝把地方的军事实力管得很严。地方不能随便增加军队人数,要是出了啥岔子,中央军队就会马上出动平定。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集权最厉害的王朝之一,这让它的内部非常稳定。
宋朝能维持三百年统一,主要靠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宋朝在科举考试、户口管理、盐税收取这些方面,都定下了很统一、很规矩的制度,来紧紧管住地方。这样一来,地方上就没法自己搞政治、分经济大权了。州县的官员都得听中央的,地方军队也不能私自捞好处。
比如说,宋朝会让州县官员轮换工作,不让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待太久,免得他们和当地人拉帮结派。而且,还有好多特务机构盯着地方官和禁军,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告诉皇帝。有了这些规矩,地方上的权力就难变大,地方割据的情况也很少见了。
同时,中央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和庞大,皇帝手里的权力也变得特别大。这样一来,地方上就很难自己做主了,皇帝能很快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事情。可以肯定地说,中央集权是宋朝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让地方没法造反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达民生富裕 百姓安居乐业】
和其他好多封建王朝比起来,宋朝的经济那可真是挺发达的。手工业、商业都兴旺得很,政府钱包也鼓鼓的,钱多得是。这样一来,宋朝政府就更有钱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滋润多了。
老百姓生活安稳富足,很少会对当权者有太大怨气,这样一来,起义反叛的条件就不成熟。可以说,宋朝就是用它那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个“内在实力”,保证了300多年的政权稳固。
跟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比起来,宋朝很不一样,它打下了比较殷实的经济基础。那时候,农业生产水平上了个台阶,特别有名。
手工业和买卖东西特别红火,以前都没见过。全国性的市场网络慢慢建了起来。江南、关中这些地方的城里,工商业发展得特别好,成了赚钱多的好地方。这给国家赚钱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也让庞大的官府机构能顺利运转。
因为经济很繁荣,宋朝不管是农民还是贵族,生活都好了很多。钱多了,工作机会也多了,不少农民做点副业也能赚钱。这些人通常是最先富起来的。总的来说,宋朝人在吃穿住行和文化生活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为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要是老百姓能通过干活让生活变得更好,他们就不太可能普遍感到不满。就算有时候有点小暴乱,也只是在个别地方,不会影响整个朝廷的稳定和掌权。所以说,宋朝能长时间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它经济发达,给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好处。这也让宋朝成了古代中国少有的那种很难掀起大造反的“好时候”。
【文治武功难以兼顾】
不过,宋朝因为太过重视文化而轻视武力,结果留下了不少问题。尤其是面对北方强大的女真族和西夏族时,宋朝的军队总是不太给力。这也是导致南宋最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朝的文官班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使劲儿地限制武将的壮大。不过,这么做却让宋朝在对付外来威胁时显得软绵绵的。文官和武将的力量不平衡,最后让这个很有文化的朝代走向了灭亡。
虽然宋朝因为重视文化、轻视武力得到了不少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但这个做法的坏处也慢慢露出来了。文官掌权导致军队长期被忽视,边防的战斗力越来越差。同时,北方的女真和西夏也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军力。种种情况都说明,北方汉族地区和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实力差距正在慢慢改变。
在朝廷里,文官们为了不让武将势力壮大,想了好多办法来压制他们。他们掌控着科举考试和军队物资供应,让北方的禁军变得不那么能打。这样一来,就算宋军里有个别特别能打仗的将领,也改变不了整个军队实力弱的问题。所以,每当金军和西夏来侵犯,边境上的老百姓和士兵总是过得非常艰难。
最终,金军多次往南攻打,宋朝这个文化发达的国度根本抵挡不住。大片土地被抢走,北方的汉族百姓也遭受了外族的残忍统治。可以说,因为太过重视文化而忽视武力,北宋的灭亡早已注定。虽然南宋靠着江南富裕的经济勉强支撑,但这个曾经非常强大的朝代,已经没办法再恢复往日辉煌了。
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通常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宋朝是中国古代少有的“长久且大和”的朝代,它那特别的政治制度既让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给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祸患。这些,都让后人不得不好好琢磨。
【结语】
宋朝的历史挺有意思,就像有两面性。那时候,文官治国、看重商业轻视农业的做法很成功,让国家统一了三百多年,社会也挺稳定。但是,这样的政策也让宋朝在对抗外敌时显得特别弱。结果,因为军事不行,宋朝最后还是垮了。
宋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国家一直安稳,不能只靠文化,也不能没有武力。在变得文明和富强的同时,还得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是每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得牢记并做到的。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